https://www.bizimotogaleri.com
11456958967
從石梅灣畔的鳳凰九裡書屋,到山根鎮排溪村的鄉村書屋,再到市區的青路書堂,這些文化空間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市民游客的精神家園。它們或與潮聲共舞,成為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或化身村民的“精神糧倉”,滋養鄉風文明﹔或以本土文化為根,讓地方歷史與當代生活對話。這些書屋的主理人用情懷與創新,讓文化在椰風海影中生根發芽,為萬寧增添了濃郁的人文底色。世界讀書日將至,本期報道帶您走進這些特色書屋,感受閱讀如何點亮一座城的靈魂。
萬寧的海風與椰影之間,威客电竞官网散落著一串文化密碼——它們或是臨海聽濤的玻璃書屋,或是深植鄉土的書屋,抑或是鬧市巷陌的公益書堂。
在石梅海灘,威客电竞官网玻璃幕牆倒映著潮汐的韻律,476場文化活動如浪花般激蕩出思想的回響。主理人陳潤崛將咖啡吧與留聲裝置融入空間,讓“懂海的書店”成為游客駐足的文化驛站。
萬寧的山根鎮,排溪村曾經的雜物間蛻變為“精神糧倉”,村干部邵小麗用一杯熱茶喚醒村民的閱讀熱情,周末孩童的翻書聲與村民的討論聲,在空調的嗡鳴中編織出鄉土的文明圖景。
繁忙市區,青路書堂以“本土文化綜合體”的姿態,將咖啡香與萬寧歷代作家的手稿並置。創始人陳茂司將《萬寧縣志》的泛黃紙頁與當代攝影展並陳,讓300平方米的空間成為“活態的地方志”。
從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到現代詩人王家新《在山的那邊》,大海在作家的筆下總被賦予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石梅灣的碧海金沙之間,一座玻璃幕牆構筑的東南亞風格建筑與潮聲共舞,與青皮林相偎的鳳凰九裡書屋把文人的這份浪漫打造出了具象。
鳳凰九裡書屋是海南第一家海邊書屋,這裡不同於城市的喧囂,對向往自然回歸純真的文人墨客來說,足夠打動人心。
書屋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大區域,其中,室內的大堂閱讀區發揮了“會客廳”的作用,“8年的時間,書屋已開展476場文化活動。”鳳凰九裡書屋主理人陳潤崛說,書屋創造的人文交流空間,形成了濃厚的閱讀氛圍。
書屋在創立之初便發起了“最美守望者”分享會,分享會活動在每周六的下午舉行。通過網絡向全國發出邀請,文學、詩歌、繪畫、藝術、旅行……分享的主題和領域十分廣泛。
“書屋的意義是為人們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間,推動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陳潤崛說,分享的老師們不僅把豐富的知識教授給了聽眾,更用人生故事為每位過客定制獨特的文化地圖。
今年以來,書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書架上增加了關於海洋的書籍,室外區域被打造成咖啡吧,互動區域新添了留聲裝置。
“我們最新的圖說選品跟海洋有關。”陳潤崛舉例,有關於海洋科普、潛水、珊瑚等讀物,書屋的內飾還要加入海洋元素,做一家“懂海”的書店。
咖啡吧則為前來打卡的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的場所,白色的桌椅、吊在頂棚上的盆栽、微微拂面的海風,無不讓人感到愜意。
作為海邊特色的書屋,鳳凰九裡書屋把文化與旅游完美結合在了一起,構筑成一座滿足市民的“文化燈塔”,創造了一個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
走進排溪書屋,排溪書屋四字牌匾迎面而來,下午的陽光透過前后兩面玻璃牆照進書屋內,讓書屋更顯明亮寬敞。書架上,近千冊圖書分類整齊地擺放,圖書涵蓋了黨的理論、農業、科技、教育、科普等多個類別。
這間60多平方米的排溪書屋,原先是村裡堆積雜物的村民文化室,2021年,村委會投資近60萬元將其重新規劃,修葺一新,打造成了亮麗的鄉村書屋。
自書屋建成后,原是村干部的邵小麗又兼任了書屋管理員,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了一項:整理書籍,打理書屋,為來看書的村民們倒上一杯熱乎的茶水。
現在,村裡農閑之余打麻將、打扑克的人少了,到書屋看書交流的人多了,村民越來越和睦,村裡的文化風氣也越來越好。如今的排溪書屋正在成為排溪村民們工作、學習、勞作之余的“充電站”和精神糧倉。
書屋周末是最熱鬧的時候,放假的孩子們以及村民都喜歡來村委會走走消消食,順便到書屋坐一會兒看書。
“等到天氣炎熱的時候,坐在環境優美書墨飄香的書屋裡吹著空調,喝茶看書,這樣的生活咱村村民也可以享受到啦。”邵小麗說。
除了作為閱覽的公共空間,如今,排溪村還結合“黨建+”,將排溪書屋打造成黨員干群的活動交流中心,積極開展各類干群文化活動,在實現以書屋為平台更好地拉近黨群、干群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把文化和服務送到村民“門口”,把文化種到村民“門前”,打通基層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在萬寧市區,有這麼一家書店,市民稱為“百姓圖書館”,它既是家長及孩子們愛去的“書房”,也是市民喝咖啡、下午茶度過悠閑時光的雅座,還是萬寧與海南本土文化的載體,這裡便是青路書堂。
青路書堂始建於2011年,在2023年搬遷到了文明中路40號,威客电竞官网二樓500平方米,是興隆咖啡廳和書籍、文具銷售區,三樓400平方米,是公共閱讀空間即“百姓圖書館”,咖啡廳裡銷售一些本地的興隆咖啡、鷓鴣茶等特產,一旁的幾個隔間裡還有正在埋頭看書做題的中學生。
“青路書堂的堂主是優秀共產黨員,是海南最美退役軍人,是優秀的返鄉創業青年,是萬寧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是海南青路文旅公司總經理……”常來店裡的讀者都記得書店創始人陳茂司的各種頭銜,引得對方腼腆憨笑。
2010年,陳茂司辭掉了海口的工作,回到萬寧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書店,並開始搜集海南本土人文刊物,其中,他最愛不釋手的便是1994年出版的《萬寧縣志》。
原先樓梯的兩側,陳茂司挂上了萬寧名人簡介和風光影像,並把書架上方的空間變成萬寧書法作品展示區。
他還在書店有限的空間內開辟出了一塊地方,擺上桌椅,供客人閱讀、休息,這也成了后來“全民公益閱讀空間”的雛形。
青路書堂的兩層樓陳茂司統稱為“本土文化綜合體”,二樓的咖啡廳和書店屬於微利經營場所,其目的主要還是配合三樓的非營利公益慈善事業,實現“以商養善,以善促商”的良性循環發展。
在這個300多平方米的閱讀空間裡,藏書超過了1萬冊,包含了萬寧本土歷代和當代作家的作品共3000余冊。
陳茂司說,自己經常動員身邊的朋友積極參與店內的文化宣傳活動,如:讀書分享會、書畫作品品鑒交流會、攝影作品品鑒交流會等公益活動。“以推廣傳承本土文化,幫助新一代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主。”
“青路書堂提供的不僅是一個場所,更是一種氛圍,希望這樣的氛圍能夠為每一位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帶去多一份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和自信。”陳茂司說。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